通識教育內涵精進化
基於既有之通識課程規劃,本中心從92 學年度即陸續因應教育環境整體變化,進行數次通識教育改革;改革歷程中,除了維持通識28學分數不變外,側重通識架構的內涵,發展醫學大學應強化的通識學習,建立醫學大學通識特色課程。如:推動全校大一必修、零學分的服務學習課程,該課程並融入「基本救命術」的教學與檢核;發展通識與專業融通的「深化課程」,作為學院性、具高醫特色的通識課程,及與職場接軌的「輔助課程」;並全面推動落實通識理念的書院教育。
自 101 學年度起,組成通識課程發展小組與通識課程七大領域規劃小組,併同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委員會與通識教育指導委員會,全面性、定期檢視與規劃各領域之課程,並配合通識師資之改善,研擬調整現有架構的內涵,以落實全人教養之理念。
通識教學優質化
為確保能發展出優質的通識課程,本校通識中心徹底施行教學評量、實施課程全面審查、每一學期舉辦教學研討會、以及鼓勵教師組成教學成長社群。
(1)教學評量與追蹤輔導
本校於每學期施行二階段教師教學評量,由學生自由上網填寫意見,但由於若干課程填答率較低不具備使用之可信度,故本中心自101 學年度起於每學期末每一門課程另外進行紙本教學評量調查,並將調查結果送交任課教師作為參考。針對教學評量低於3.5 之專任教師,本中心自101 先透過其所屬主管輔導,落實參與教學研討會及教學成長社群活動,並持續進行追蹤,作為日後教學評估之參考。至於兼任教師若連續二學期皆低於3.5,則不續聘,以確保教學品質及學生之受教權益。
(2)課程全面內審與外審
自 96 學年度起,新開通識課程皆需先進行課程及教師外審,然後再回歸校內三級三審制度,已開設之通識課程亦皆進行內審。101 學年度特別全面檢核所有通識課程,將全部通識課程授課大綱進行外審,委請校外專家評估該課程內容知識含量是否充足,與主題是否吻合,並由相關委員會進行修正追蹤及後續處理。102 學年度進一步成立「博雅課程領域諮議小組委員會」,針對七個核心領域現開設與應開設之課程進行檢討,期更能充分符應通識教育之整體目標。
(3)每學期皆舉辦教學研討會
本中心自 101 學年度起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教學研討會,邀請校外專家或是校內教學優良教師分享教學經驗,並調查教師需求,據以作為決定研討會舉辦之主題。為因應通識課程多元性之特質,102 學年度起,語言課程、體育課程及自然科學課程,皆各自舉辦有別於社會科學的教學研討會,以收真正研討教學之效。
(4)鼓勵教師成立教學成長社群
100-102 學年間,本中心配合教師發展中心共推動成立15 個教師教學精進社群,其中包含語言、藝術、公民陶塑等相關之主題,提供教師彼此砥礪、相互支持教學成長的動力。
通識課程行動化
本校非常重視通識理念的具體實踐,師法「從做中學」的教育模式,並透過相關課程設計,落實通識教育之學習。
(1)建立醫療即服務的核心價值
本校是各醫學大學中最早全面推動「服務學習」課程的學校,從95 學年度醫學系、96 學年度醫牙藥護四學系的試辦階段,到97 學年度擴大成為大一必修、零學分的課程。本課程透過理論與務實的規劃,先在校內研習一學期、建立服務的基本概念後,再透過本中心認證過的校外服務機構、一學期的實際服務過程,深化體驗學習,希望真正落實服務的內涵。
(2)融入社會參與概念的課程
自 100 學年度起,透過連續獲得三期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的補助,先於計畫內培育社會參與式課程種子教師,再於102學年度以15 門通識輔助課程作為基底,在原有的職涯接軌的課程內涵與架構中,改變為以專業走進社區、服務人群為導向,強化職涯課程與職場及社區的連結,不只是走出校園的學習,更是以社會參與為主體的實踐。課程設計除了以社會為學習場域、鼓勵學生發現問題進而能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並且利用各種專題學習任務來豐富學生的社會參與體驗。
(3)強化體驗性課程
除了服務學習課程外,自 101 學年度起、配合第二期公民素養陶塑計畫,將「大學入門」課程列為所有大一新生的必修課程,統整各學系「大學入門」課程,建立統一課程綱要;並連結書院學習護照,整合學生的非正式課程,落實體驗性學習,活動包括動態藝文表演與靜態藝文展演的參與,希冀除正式課程的教學外,輔以相關的藝文活動;透過優質人文環境的薰陶培育學生,並將其列入大學入門成績之20%。
(4)打造全時學習校園
在正式課程外,並輔以多元化的非正式課程,如定期舉辦語言與文化講座、人文社會講座,舉辦語文、藝文學生競賽,推動英語學習角及線上自學,建置英語、華語自學教室。
通識教育生活化
(1)推動生活化的書院教育
本校自 99 學年度開始推動書院教育,建立通識全時教養概念,並於102 學年度擴大辦理,將所有大一新生皆納入書院教育。把高醫書院生活教養之目標,以多元學習的方式,落實於生活學習之中。106學年度書院執行團隊為學務處,整合學系及課外活動,以愛與奉獻為主軸。(高醫書院)
(2)營造生活學習圈
生活學習圈的營造,除演講活動外,校園公聽會、公民素養築夢成夢活動、宿舍電影院以及創新導師生會談等,在校園、宿舍、同儕及師生互動上作生活學習的串連。另因102 學年度全面推動書院教育,在生活學習圈的建構上著重共宿、共學、雙導師制度,期待由教育方式以及宿舍制度的改變,營造更緊密而多元學習的境教氛圍。
(3)形塑生活藝術化的校園氛圍
為營造校園藝文氛圍,除在校園內建置藝文展演台、整修學生宿舍新館藝廊,並結合人文社會科學院共同規劃、強化藝術展演內涵,配合校內各項資源靜/動態展演,舉辦經年不斷的藝文活動,推動導覽活動以協助學生親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