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 |
生命教育系列講座-超高齡社會長者生命關懷與倫理議題的對話、反思! |
|
課程名稱 |
生命倫理 |
|
活動日期 |
1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
|
活動時間 |
15:10~17:00 |
|
活動地點 |
本校第一教學大樓215教室 |
|
活動參與對象 |
學生 |
|
活動參與人數 |
70人 |
|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通識各領域課程多有融入生命教育相關主題,包括人權、幸福、社會關係、成癮、自然與環境、媒體、世界觀、動物權利、情感、多樣性與歧視、疾病與死亡,以及世界宗教的基本認識等。本次活動特於「生命倫理」課程,邀請高醫醫社系陳武宗兼任副教授分享超高齡社會長者生命關懷與倫理議題的對話、反思。希望學生認識超高齡社會時代來臨,應具備對長者人文關懷的態度,並能將相關的倫理思考融入個人專業生涯,以期提升醫療服務之人性關懷層次。活動後請學生撰寫反思心得寫作,從中習得核心能力。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本場講座邀請陳武宗老師,分享「超高齡社會長者生命關懷與倫理議題的對話、反思!」課程採雙向互動及小組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參考。課程首先由講師介紹超高齡社會的背景資訊,接著帶領學生繪製自身的生命波折圖,將個人經驗與長者生命歷程交織,逐步聚焦於高齡長者生命倫理議題。接著,課程中以三則長者真實生命故事,藉此引導學生反思故事背後的倫理挑戰,並強調「長者是多元且異質的群體」,期望透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能夠尊重長者選擇權、隱私權、獨立自主及基本生活的權益。最後,課程透過小組討論探討以下核心問題:1.長者是社會的資產?或是負擔?2.台灣社會對高齡長者存在著那些常見的刻板印象或歧視或偏見?如何翻轉此現象?3.醫藥資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如何讓高齡長者公平享有此等創新科技產品,以提升其生活品質?以植牙、科技輔具為例。討論後讓學生上台回饋分享。本次活動內容豐富,引導學生從多面向思考超高齡社會中的倫理議題,並激發對高齡長者的關懷與尊重。 三、學生反思心得: l 我很贊同並希望未來自己成為醫生、更有能力時,(雖然只是牙醫,但是仍能在老人假牙等 問題上貢獻!),推促大眾全力朝武宗老師提到的老年五權邁進“選擇、隱私、尊重自主、基本生活、安全保護”。不再刻板印象地給老人貼標籤,真正把他們當成全人來看待與照護,相信會減少很多矛盾和衝突,也才能勾動社會善的循環。 l 今日課程中,老師提到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黃昏之戀究竟值得祝福嗎?」這句話引發了我的深思。的確,如果我的爺爺或奶奶在另一半離世後又找到了新伴侶,雖然我會為他們感到高興,但心中難免會生出疑問:「這個人是否只是因為錢財而接近我的家人呢?」然而,當我轉念一想,如果這個人能夠讓爺爺或奶奶的餘生過得更幸福,或者至少能填補他們孤單的時光,或許即便對方有所圖謀,也無妨。畢竟,對我來說,爺爺奶奶的快樂遠比財產更為重要。 l 在陳武宗老師的課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問我們:「如果讓你長命百歲、呷百二,你要嗎?」,而我的回答是:不要,為什麼?因為人生太難了,要面對的課題太多了,而且該看的風景、該體驗的事情等到那時候也應該完成大部分,有遺憾是難免的,我認為這樣人才會有再生的欲望,期許自己下輩子可以完成為實現的目標,而且凡事皆有度,若生命是無止盡的,人便會隨便的活,在有限的時間裡,人們會怕自己有什麼完成不了的事而努力的活著實現自己的理想。 l 承上題,分享一下我自身的生活經驗。阿嬤在八十幾歲的時候,在誘迫兼疼大兒的情況下,把所有土地過戶給大伯,卻不曾想大伯人隨錢一同消失無蹤。頓時貧窮又孤單一人的她,不被其他兒子諒解,受盡嫌棄。真的跟武宗老師上課提到的一樣。最後是我媽看她很可憐,加上放著爛也不是辦法,在我爸排斥下,一個媳婦決定把婆婆接至家中照顧;最後在我們家共住了1 0年,享耆壽96 歲。我還記得,阿嬤喪禮那些日子,媽媽一滴淚也沒流,只見她臉上有鬆了又氣的解脫欣慰。畢竟,生活的雞毛蒜皮太過現實,每天的時間和心力有限,實在很難做到多麼深入的陪伴和凡事尊重,矛盾次次積累皆是重重壓力堆疊。 l 關於今天課程的回饋,我真的非常感謝老師帶領我們思考這個日益迫近的問題。台灣早已步入高齡社會,如何合理分配高齡照護與醫療資源,將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考驗;同時,年長者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定位,也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議題。正如老師所說,我們應該知老、親老、服老、惜老,並且跳脫刻板印象的框架,真心理解年長者在社會中的重要性。這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課題。 l 老師在上課中生動有趣,會主動與台下學生互動,我覺得是在大學中比較新鮮的教學模式,但有時候比較聽不懂老師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建議老師可以縮減一些鋪墊的內容,但總體來說還是很充實的接收到關於高齡社會值得思考的問題,很感謝老師可以抽空來為我們上課,讓我可以多關注到有關長者的生命議題。 l 我認為這次的講座非常特別,與我平時參加的講座有所不同。陳老師採用了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投入其中。透過紙筆註記,我們不僅加強了對講座內容的記憶,還能進一步與自己對話,進行思考與反思。此次講座的主題聚焦於台灣當前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高齡化社會。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台灣國人的平均壽命已達 81 歲,而 65 歲以上的長者已佔全國人口的 18%,台灣正逐步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針對這一群體的社會政策,理應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陳老師指出,儘管目前的平均餘命為 81 歲,但這並非健康的平均餘命。大多數老人在年齡進入老化階段後,會有 6 到 7 年是依賴藥物或醫療儀器來維持健康,這段期間的生活質量通常較差。因此,我們應該致力於推動「健康餘命」,讓長者能夠在身體健康的狀況下,安享晚年。目前社會上對長者的照護模式大致分為三種:居家照護、社區日照中心以及機構照護。無論是哪一種方式,我們都應該重視長者的基本權益,保障他們的各項權利,包括:(1) 尊重其選擇權;(2) 尊重隱私權;(3) 尊重獨立自主權;(4) 保障其生存權;(5) 確保人身安全與保護。因為每位長者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享有與其他人平等的權利。我們不應因為他們年齡較大,就忽視他們的意見,甚至剝奪他們的基本權益。另外,我們還需要改變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例如,社會上普遍認為老年人衛生習慣差、固執、不擅長使用科技產品、缺乏工作能力、思想封閉等,但事實上,許多長者不僅能夠熟練使用科技產品,還能積極充實自己的生活,甚至有些長者的思想比當代的年輕人更為開放與先進。根據統計,約七成的長者是健康且能夠獨立生活的,而失智或失能的老年人僅佔 10%。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與長者的交流、換位思考、平實的教育宣導、政策的推動、以及青銀共居等方式,來消除這些偏見。這不僅有助於改善社會對老年人的認知,也能促進終身學習的理念,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
||
一、 活動花絮: |
||
課程開場介紹 |
課程進行與師生互動 |
|
學生上台回饋分享 |
感謝狀頒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