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 |
生命教育系列講座-「臨床敘事」 |
|
活動日期 |
113年4月3日(星期三) |
|
活動時間 |
13:10~15:00 |
|
活動地點 |
本校濟世大樓208教室 |
|
活動參與對象 |
醫學系一年級學生 |
|
活動參與人數 |
15人 |
|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為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關懷,此活動於「敘事醫學倫理」課程中,邀請陶宏洋醫師分享醫療臨床案例,透過對於臨床情境與角色的探討,增強學生對於倫理困境的覺察能力,發展尊重其他相關人員的角色與觀點,期望能提升醫學生對於同理心感知能力,培養未來在醫療場域中的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本次講座邀請陶宏洋醫師,以臨床案例作為出發點,結合倫理敘事、溝通技巧示範以及影片分享,引導醫學生對於良好的醫病關係互動樣態進行反思。透過這些案例的討論,學生們能增加對於醫病關係中倫理層面的思考,並學習如何增進對病人的理解及展現同理心的重要性。透過這場講座提升醫學生在醫療場域中的人文關懷,並培養他們面對倫理困境時的覺察能力,使其能在未來的臨床場域中加以實踐。 三、活動之質化資料: 1. 質化資料整理: (1) 請簡述今日課程中您印象最深的一段話。 l 什麼時候向家屬宣告病患死亡?家屬聚齊,醫生親臨。 l 如果你能為社會付出,那是你的福氣。 l 一個孩子病急的母親,是不會無緣無故找碴的:在陶醫生給我們看的文章和影片中,我們了解到醫療不僅是理性的,病人與醫生間的互動都是人性與感性的範疇,人難免遇到挫折會急躁、病急亂投醫,也許站在理性的立場,多做一次檢查、講一些安慰同理的話不能改變疾病本身,卻能減緩患者心理的壓力,讓他們知道原來不只有他單方面的面對疾病,醫生也有努力的為這個使命表達真誠和重視的態度。 l 陶醫師分享的影片裡,最後說了一句”See what they see. Feel what they feel.” 去傳達出:如果我們願意試著站在他人的角度,事情可能會變得不一樣。看完片中每個人的心裡話,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他們歷經的悲與喜,但是我自己得到最深的感受是,我們要能夠在「別人還沒開口」的情況下,先用最大程度的溫柔相待,因為我們不可能真的預先知道所有人發生的所有事。 l 病人對醫生說孫子考上高醫醫,他回答喔,並問哪裡不舒服。有病人跟陶醫師說如果他再提轉院,他就跳樓給桃醫師看。 l 我覺得陶醫師提到有醫生用視訊告訴病人時日不多的事情很值得深思,雖然遠距醫療和AI是現在的趨勢,但面對冰冷的機器而非真人,實在是很難讓人信服,感覺少了人情味和真實感,如何在科技進步的同時,兼顧病患所需的陪伴與同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l 課堂上播放的一部影片,影片中呈現了醫院內每個人心中的意念。 l 「說人生的故事,說故事的人生。」和「作為一個人就是述說一個故事。」對我來說,我一直都覺得與人互動、交流最有意義的就是看見不同的故事,而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某種角度來說,就是最有內涵、有意義的人生形式! l 面對病人,要看見的是一個有生命的人,而非一種病例。 l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要多多探索自己喜歡的事物,畢竟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職業之外可以花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讓人生豐富一點。 (2) 想向陶醫師提出您的回饋。 l 謝謝陶醫師這2個禮拜的分享,也謝謝陶醫師在上課前特別回覆我上禮拜的問題,我有得到我想聽到的回覆了,再次謝謝陶醫師。 l 聽到其他醫生對病患的回答並不好時,要不要出言提醒? l 我們都常覺得自己在提供服務、奉獻精力給社會,但事實上應該感謝自己有能力可以在顧及得了自己的情況幫助他人。謝謝陶醫師的分享,我受益良名,學習到很多新的視野。 l 在今日的分享中,陶醫師有提及興趣培養,我想醫生救人本是美意,然而醫生也是人,也一定會有挫折困頓的時候,我想興趣的培養不僅能調適身心,也能將工作與生活結合,讓自己人生的下半場變得有成長和收穫。另外,今日陶醫生也有提及醫病溝通的部分,我想為人醫者,不只醫病,也得醫心,舉手投足間不耐煩冷漠的感覺都有可能成為病患的壓力,甚至釀成爭執糾紛,我想倘若我們能試著放低姿態,真誠且親和的關懷病人,同理病人的急迫抱怨,我想這不僅能帶給病患科學以外的溫暖,也能讓自己好過一點,變得更具人情味和感性。 l 從一開始和我們分享醫師在醫療院所以外的工作發展狀況,到小影片欣賞與反思,再到案例討論,整個課程都非常精彩並且靈活。核心概念緊扣老生常談的醫學倫理,但內容呈現卻很新鮮,讓人如沐春風! l 聽完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分享的案例後,我更能感覺到敘事醫學的重要性,它能提升醫病關係、促進溝通。 l 今天有關病患兒子是同性戀的案例,讓我很為難,不知道該怎麼回應,請問遇到這種狀況,轉移話題是好的選擇嗎?或請問該怎麼應對? l 陶醫師回覆: 1. 要回應,但不要評價。如: 是哦! 這樣哦 ! (眼睛看著張女士,微笑,輕輕點個頭,表示妳聽到了。但不能有奇怪、訝異或不屑表情,也不能搖頭或嘆氣,妳也許沒那個意思,張女士可能會誤會。) (病人向醫師說的話,有不同的意義,有些病人只是想說出來,並未期望醫師真的回答。) (在這例子裡,只有文字,沒有身體動作,表情與眼神,姿態等,那些也能協助判斷) 2. 刻意去轉移話題,並不太好。會使張女士感覺到異樣,覺得醫師到底是怎樣? 建議供參考: 姿勢及其溝通上之意義-Pos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 身體動作-Kinesics (Body in Motion) 人際距離-Proxemics (Spatial Factors) 3. 敘事力 敘事力( narrative capacity ),簡單說就是聽、說、讀、寫故事的能力。可這故事文本(context)卻不只是文字或語言,更包括了語氣音調,身體語言,表情,動作,與身體的人際距離(peoxemics)等,甚至是穿著與外表。 這是雙向性的能力,也就是要能讀懂別人也要能被別人讀懂。 敘事力本就是人們心智生活裡必備的能力,個別主體雖有強弱差異,但對於救死扶傷,陪伴病人走過病痛,憂傷、與苦難的醫療人員,自然有更高的要求。 l 陶醫師講述了他從醫生涯中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簡報中就有列舉哪些話是身為醫師不能和病人說的,像是「我是醫生還是你是醫生?」 l 我很喜歡陶醫師在課程開頭所說的休閒與工作就像生活中的A面與B面,身分轉換時心態上也有所轉換,才能真的享受休閒與工作。另外,課程後段給我們看的影片也讓我對於如果站在病人的角度、設想別人的想法,就會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對方有更深的理解,非常感動! l 陶醫師以許多故事案例一再地提醒著我們這群剛踏入醫學領域的大一新生們一個重要的觀念:病人是人而非病。希冀此初衷能於未來職涯途中依舊永銘於心。 l 我的心得主要是針對醫病溝通的部分。我對老師給的範例印象滿深刻的,感覺跟病患溝通不管是用字或是語氣都是值得學習的地方,也要好好同理病患的心情,當然這些說得出來的東西,實際上操作時都不簡單,值得好好學習。
|
||
四、活動花絮: |
||
113.04.03敘事醫學倫理課程 |
陶宏洋醫師特別演講 |
|
陶醫師講授「臨床敘事」單元 |
說明敘事能力對臨床診斷的深遠影響 |